Apple Watch引领 智能可穿戴将迎新一波热潮

储能世界网讯:

 1425969397876851.jpg

    试想一下,某天清晨,戒指震动叫醒你,显示宝宝已经醒来半小时,宝宝的体温、呼吸、睡眠情况通过婴儿连身衣显示到了你的手机上。手机经过一晚只剩一格电了,你穿上太阳能服装,晨跑时为手机充电。同时,你脚下的鞋、身上的衣服,记录下你跑步时的心率、血压、血糖以及热量变化。通过智能眼镜,你在晨跑结束时已经了解了当天的新闻,回复了邮件,还拍摄了不少晨跑路上的优美风景。出门的时候,你用手表测了一下紫外线强度后,戴上一顶遮阳帽出门上班了,这顶帽子利用上班路上的时间,将治疗你的偏头痛和脱发的毛病。于是,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未来这样的生活不是梦,实际上有部分功能现在已经可以应用,随之崛起的是智能可穿戴产业。所谓可穿戴设备,就是采用感知、识别、无线通信、云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实现用户互动、生活娱乐、医疗、健身等功能的便携式的、可穿戴式的移动智能终端。

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叫作“可穿戴之父”的加拿大教授Steve Mann还因为戴着奇奇怪怪的头盔和电线在街上走被当成神经病,而今年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开卖,已是举世瞩目。Apple Watch在第一季度的出货量为63.1万块,苹果CEO库克称市场反应超过预期,将加大供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且,Apple Watch开售带来了对iPhone销量的大幅拉升。“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季度。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了71%,创下了新纪录。”库克说。

 创造新蓝海

上周,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联盟”)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2014年的规模达到22亿元,2015年由于Apple Watch的带动效应,市场规模将扩大到135.6亿元;到了2016年,预计产业服务和大数据平台的搭建进一步落地,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服务类产品逐步成熟,产品差异化增大,下游设备厂商面临新的洗牌,但市场规模会增到228亿元以上。

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认为,可穿戴设备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行业,而只是一个细分市场。互联网公司、IT公司和传统的运动装备公司都对产业有涉及,通过各自的消费电子类产品切入可穿戴市场。但与目前已有2000亿美元规模的传统计算机市场相比,当前全球的可穿戴设备仍然还是个未能完全走出实验室的新型产品。虽然面临市场爆发期,但其规模和成熟度还需要时间酝酿。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智能可穿戴产业与外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未来产业转型的大潮中,可穿戴产业有望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撑。

从产品的应用领域来看,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主要划分为运动户外类、影音娱乐类、安全定位类和医疗健康类等。在国外市场,互联网科技巨头如微软、谷歌,消费电子企业如索尼、三星,以及耐克、阿迪达斯等传统企业,都已经向智能可穿戴设备伸出了触角。国内,百度布局的“云+端”数据模式正在建设中,奇虎360、小米、中兴通讯等生产的智能手环都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华为产品副总裁蔡绪鹏表示,一年左右将推出智能可穿戴产品,并且把可移动支付作为刚需功能嵌入到产品系列中。 

储能世界网讯:

上市公司密集布局

总体来看,国内的可穿戴产品仍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主,业内人士普遍看好与健康诉求为主的可穿戴设备。俞梦孙表示,目前智能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还存在技术问题,未来3到5年内,随着产业技术的成熟,健康类可穿戴设备将有可能为医疗改革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医学诊疗上的变革。

市场成熟前,智能可穿戴的概念已经被热炒,各个上市公司也开始密集布局可穿戴产业。由于可穿戴设备是跨行业的产业链形态,产品的上中游产业出现垂直整合的发展趋势。上游布局芯片和传感器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200亿元,中游语音和体感交互技术成为人机互动的保证,下游的终端设备正在加紧建设自有品牌。考虑到制造业产业链和企业聚集程度,目前国内的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初步统计,处于国内可穿戴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达到40余家,不少上市公司都把智能可穿戴领域作为2015年的重点发展领域。

北京君正2013年起对市场部署进行调整,不再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公司的重点市场,投入重点力量研发智能手表用处理器芯片。2014年上半年,北京君正完成了新产品芯片的投片和量产工作,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时启动了新一款针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40纳米工艺的产品研发。北京君正属于行业中较早的转型者,但其在2014年报中称,由于可穿戴设备市场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尚未出现快速增长,公司产品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尚未实现大规模销售,因此业绩并不理想。

环旭电子借助电子制造业规模化生产管理经验,近年来也开始加大对智能可穿戴的投资。今年4月份,该公司准备募集20.63亿元,投向微小化系统模组项目及无线通信模块项目,全力加码智能可穿戴业务。奋达科技则已初步转型为智能硬件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与服务商,2014年,其云平台与数据中心开始投入商业运行,提供包括数据存储与分析在内的数据服务,应用于华为畅玩手环。奋达科技还被联想选定为手环产品的软、硬、云一体化服务的供应商。同样,中京电子以可穿戴设备作为转型切入点,其2014年年报显示,合资公司年产300万只智能穿戴终端产品项目在建,目前第一期出资已到位。预计今年6月份,将推出自有品牌可穿戴智能终端项目产品。

除此之外,苏州固锝、中颖电子、欣旺达、九安医疗、宝莱特等几十家上市公司均在智能可穿戴产业链中已有涉及或宣布布局意向。

据IDC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并且,由于行业整体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呈现完全竞争的状态,一些中小型新兴公司表现不俗,并且已经带动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如在上周举行的“2015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映趣科技发布的智能手表产品嵌入了紫外线强度监测等功能。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产业联盟秘书长杨昕表示,今后可穿戴设备将逐渐向产品细分的竞争模式转化,并且上中下游的发展会通过产业链协作能力的提高,破除当前发展的不平衡性。除了下游的终端设备公司,上中游的大数据智能算法也因为可穿戴的催化,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复星昆仲资本执行总经理姚海波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未来看好智能可穿戴产业中的娱乐和医疗属性,由于消费升级和人体健康都是未来市场的刚性需求,所以可穿戴产业将在不久后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姚海波表示,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不在追高,反而一些起步过程中的中小企业成长能力更强。

   行业标准倒逼风险评估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王建华称,在行业标准不明确的前提下,可穿戴行业的发展有些参差不齐,问题不少。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粘性不足,平均3个月后,用户就对购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弃之不用,造成研发成本过高的局面。全行业呈现产品单一、同质化的特点,并且自有品牌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合适的商业模式。

储能世界网讯:

   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于智能可穿戴概念的追捧一路高歌猛进,今年智能可穿戴概念板块高涨60%以上,与上证综指的近40%涨幅相比,远远跑赢大盘。国都证券高级投资顾问赵靖侃认为,以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联合,势必提升整个智能穿戴领域的估值,在二级市场上得到投资者的青睐,整个行业尚未爆发前,前期资金会大量涌入。

但相关上市公司的风险提示中,都将整体市场尚未建立,作为风险提示的主要选项。杨昕表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风险都来源于行业标准的不明朗,联盟日前发布了首个可穿戴标准体系,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材料、软件和安全隐私方面进行了规范。他表示,行业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投资者看清行业前景,可以倒逼风险评估,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将被列入高风险评估项目的行列。  工信部巡视员韩俊表示,近期一批强制性政府标准转换成为行业标准,标准制定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刺激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目前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信息消费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有力抓手,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应该成为智能可穿戴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因内容为机器人自动从互联网自动抓取,如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的平台,请和我们联系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18626060360,谢谢!

(0)
储能机器人的头像储能机器人储能新手
上一篇 2020-12-25
下一篇 2020-12-25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